2010年本科畢業(yè)后,喬東頂著名校畢業(yè)生的“光環(huán)”,回到了家鄉(xiāng)內(nèi)蒙古鄂爾多斯,在當?shù)仉娨暸_找到了一份在外人看來穩(wěn)定而清閑的好工作,收入還可以,偶爾會忙上一陣,“只是有時閑的無聊”。不 過,這個“鐵飯碗”并沒有為他帶來內(nèi)心真正的安定,“晉升空間其實很窄,可能也就是花20年熬個副處級。”干了兩年,不甘心年紀輕輕就開始“熬下去”的喬 東,漸漸動了轉行的心思。兒子的出生則堅定了他的這個念頭,“想讓孩子能以我為榮,也為了給他一個更好的未來,我得奮斗起來”。
大學一畢業(yè),喬東就和女友結了婚,早早地“成家立業(yè)”,但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,這個長著一張娃娃臉的年輕父親,才真正覺得肩上的擔子“沉了不少”。瞅準了家鄉(xiāng)鄂爾多斯“煤海明珠”的地域特色,喬東決定“靠山吃山”,脫產(chǎn)去職業(yè)院校“回爐”,學一門在當?shù)?ldquo;吃香”的與煤炭行業(yè)相關的技術。
這個決定向家里一公布,并沒有惹來妻子和父母的齊聲反對,相反,大家對他的這個想法“還挺支持”。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認為,“他是真正在為未來打算”,對他這一希望為前途增添砝碼的大膽舉動投了贊成票。一番打聽后,喬東報考了江蘇建筑職業(yè)技術學院礦井建設專業(yè),“我們當?shù)睾芏嗝禾科髽I(yè)的老總和職工,都是這個學校畢業(yè)的‘明星校友’,對它的學生挺認可的”。
當時,對曾以高分考取重點本科院校的喬東而言,重拾課本備戰(zhàn)高考(精品課),并不是最困難的,“難的是對未知的不安,不知道學了3年,回來是否真的有用”。與此同時,他的選擇并非人人叫好,也有過很多質(zhì)疑的聲音出現(xiàn),“有人說我是在電視臺干不下去了,才想著走。”喬東回憶道,但這些雜音沒有成為他的“心理包袱”,“一旦決定了,就不回頭”。
就這樣,2012年,在初為人父、孩子咿呀學語時,23歲的喬東又一次背上書包,從鄂爾多斯走進距離家鄉(xiāng)1000多公里的江蘇建筑職業(yè)技術學院,成為礦井建設專業(yè)的一名高職學生。
延伸閱讀: